刘鄂,原名孟鹏,字云湍、铁云。清末改革的探索者,太谷学派。江苏丹徒人,生于1857年,卒于1909年。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,懂得算学、医药、治河等实际学问,曾帮办治黄工程,得到很大的声誉,却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,把叙功所得的知府官衔让给其兄刘梦熊。
刘鄂曾向清朝庭主张在保存国家主权的前提下,借外资兴筑铁路、开采山西煤矿,提出“国无素蓄,不如任欧人开之,我严定其制,令三十年而全路矿归我。如是,则彼之利在一时,而我之利在百世。”但在当时不能被人民所接受,以至时人以“汗奸”称之,而刘鄂也终不得志于朝廷,去而经商,先后在淮安、上海、株州、杭州、北京、天津等地开设烟草店、书局、百货店、织布厂、织绸厂、炼油厂、自来水厂等实业,但最后都一一归于失败。1900年义和团事起,八国联军侵入北京,刘鄂向联军购得太仓储粟,设平粜局,以振北京饥团。1908年,被清政府以私售仓粟罪加以逮捕,流放新疆,1909年7月病死于迪化(今乌鲁木齐)
刘鄂对甲骨文很有研究。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,他大量收进北京大族仓促出卖的文物。甲骨文原是他和王懿荣最早发现的,后来他买下了王所藏的甲骨,又派人到小屯等地去搜罗,获得甲骨5000片,整理辩识后印成《铁云藏龟》。胡适赞其为“近年研究甲骨文字的许多著作的开路先锋”,也是我国第一部龟甲文著录。
《老残游记》是刘鄂晚年写的一部小说,共二十回。1903年发表于《绣像小说》半月刊,至十三回因故中止,后续载于《天津日日新闻》,原署鸿都百炼生著。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,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,揭发了所谓“不要钱”的“清官”,其实是一些“急于做大官”,不惜杀民邀功,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。展现了晚清社会上至封疆大夫,下至平民百姓、山村隐者的众生相,写出了“土不制水历年成患,风能鼓浪到处可危”的末世景观。其突出成就是刻画了形形色色的“清官”形象,揭露了他们虚伪嘴脸和罪恶本质。作者同情民生疾苦,关注国计民生,书中老残以走方郎中游历各地,象征作者欲成为“医国手”。但他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,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。
《老残游记》描写逼真、语言生动,擅长刻画自然景色和人物的心里状态,有很高的艺术成就,许多人都称道它的文字艺术。鲁迅先生在《中国小说史略》中称赞说:“叙景状物,时有可观”。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看,无论在语言的运用上、在对生活的观察上、在细节的描绘上,都看得出作者不愿因袭、追求创造的精神,与晚清的同类小说相比,具有较卓越的艺术成就,位居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。